2011-09-28

開幕的同時也是結尾


  從德國回來以後,沒回家就開始忙師生展。雖然出國前就有做了一些,也在心裏想好大概的樣貌,但是對於這樣一個認真嚴肅的創作經驗,我是第一次。

  決定要做之前的自由繪畫。想透過自由繪畫的方式,將內心的第一手資料完整而原始地呈現出來。隨心之所向,信任眼前的畫布能夠承接住我的筆,讓筆自由地去揮灑玩耍。沒有特地要畫什麼東西,只有很隱諱地用四幅圖的邊角畫出一個人形,偷偷地點題:「集結成另一個生命」。



  最後完成以後,出乎我意料之外的,其實不需要特地畫出人形,它們自然能夠形成另一個連貫的、有生命力的什麼。佈展的時候我放棄去討論平衡原理,只直覺地將它們彼此之間的連貫性排出來,於是成了高低起伏的樣貌。而這樣的方式更能夠讓它的「另一個生命」展現出來。

  有趣的是,出國前畫了一幅,和出國後的三幅相比有很大的不同,明眼人一看就看出來了,原來出國一趟竟然讓我有這麼多的改變。回國後我很認真投入創作,每天都在培養情緒畫畫,很真誠地想將內心當下的想法與情緒誠實展現在畫布上。原以為做完以後會有很大的成就感,然而在開幕結束大家鼓掌的那一刻,竟然有一股很大的失落感。

  作品在完成的那一瞬間,就已經死了。原來我愛創作,愛的是過程中它生生不息地與我對話、共舞、甚至爭執。當結束停筆的那一刻,也是畫作停止呼吸的那一刻。原本有說不盡的話語想對它訴說,有好多豐沛的情感想傾倒在它身上,都在停筆的那一瞬間,一切啞然無聲。

  第一次體會到創作的死亡,因為這是我第一次這麼認真地用藝術創作的角度去畫圖,之前做的都只是隨興塗鴉抑或商業性的創作而已。我不曉得具故事性的繪本創作是否也會有相同的經驗,只知道在純藝術的繪畫創作上,我很深刻的體會到作品的死亡這件事。然而值得欣慰的是,作品雖然在停止作畫的當下死了,但是卻在觀者的再詮釋中又重新活了起來。當觀眾透過自身經驗與思想去賞析、解讀我的作品時,加入了自己的觀點,在畫作裡看出了我沒看出的東西,此時化作又用另一種方式,在深眠之中,化繭而出,翩翩飛舞。所以也許,停筆的剎那我以為作品已死,其實只是暫時沉睡罷了,等待觀者的重新詮釋,讓它甦醒過來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那些溫柔的、乖巧的孩子, 還有那些躁動的、不安的孩子, 展現不同的樣貌,投射不同的情緒。 隔著距離看 都同樣令人心疼。